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受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当前的家居建材行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临界点。消费端,Z世代(占购房群体47%)的崛起催生“颜值经济”与“懒人生态”,从“买产品”转向“买解决方案”;供给端,AI设计工具、3D打印建材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突破推动生产范式变革。
家居建材是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的统称,这些材料是装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。木材、竹材、石材、水泥、混凝土、金属、砖瓦、陶瓷、玻璃、工程塑料、复合材料等,主要用于构建房屋的基本结构。
家居建材行业作为房地产产业链的核心配套产业,与居民生活品质和城镇化进程深度绑定。过去十余年,中国城镇化率从52.6%提升至67%,叠加居民消费升级浪潮,推动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.27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近8万亿元。这一增长不仅源于新建住宅的硬装需求,还包括存量房翻新、精装房渗透率提升(2024年达40%)以及消费端对“家场景”的多元化重构。
然而,行业亦面临结构性挑战: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导致需求波动,环保政策趋严倒逼产业链升级,消费者从“价格敏感”转向“价值敏感”,对品质、设计和服务的需求显著分化。与此同时,智能家居、绿色建材等新兴领域的高速增长(年复合增长率超20%)与部分传统品类的滞销形成鲜明对比,标志着行业正从粗放扩张步入精细化运营阶段。
行业呈现“冰火两重天”格局:一方面,传统建材如瓷砖、卫浴等品类受房地产投资收缩影响增速放缓,2024年瓷砖产量同比下滑3.2%;另一方面,智能家居系统、定制家具、环保涂料等细分领域保持两位数增长。消费端的分层现象显著:高端市场偏好进口品牌与定制化服务,中端市场追求性价比与功能创新,下沉市场则对基础款产品的价格敏感度更高。
《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目录》的推行加速行业洗牌,2024年绿色建材产品占比提升至35%,无醛板材、低VOC涂料成市场标配。智能化方面,智能门锁、温控系统、物联网家电的渗透率突破25%,头部企业如红星美凯龙、居然之家通过“智能家居体验馆”重构消费场景,技术投入占营收比重从2%升至5%。
传统经销商体系受电商冲击明显,2024年线%,直播带货、VR云逛店等新场景贡献35%的流量。但线下体验不可替代,欧派、索菲亚等品牌通过“智慧门店”实现线上线下数据互通,订单转化率提升40%。供应链层面,柔性生产(交付周期缩短至7-15天)和零库存模式成为头部企业的标配。
“十四五”新型建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淘汰落后产能,2024年行业并购案例同比增长60%,中小厂商退出率超10%。资本市场上,智能家居企业扎堆IPO,2024年科创板新增家居类企业7家,募资额超百亿元。外资品牌加速本土化布局,宜家中国新增12家门店,并建立区域性供应链中心。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5-2030年中国家居建材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》分析:
当前的家居建材行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临界点。消费端,Z世代(占购房群体47%)的崛起催生“颜值经济”与“懒人生态”,从“买产品”转向“买解决方案”;供给端,AI设计工具、3D打印建材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突破推动生产范式变革。这种双向变革迫使企业重新定义价值链条:前端需捕捉碎片化需求(如适老化改造、宠物友好设计),中端需构建敏捷供应链,后端需通过数据中台实现消费洞察的实时反馈。与此同时,跨界竞争加剧,华为、小米通过智能生态切入家居赛道,传统建材商与科技公司的竞合关系愈发复杂。
2025-2030年,智能家居将从“控制单品”升级为“空间感知系统”,例如通过毫米波雷达实现跌倒监测的适老化卫浴,或基于情绪识别的灯光调节系统。IDC预测,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在2025年突破5亿台,其中建材集成类设备占比超30%。
C2M(用户直连制造)模式突破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,例如尚品宅配的“AI云设计平台”可在2小时内生成100套方案,板材利用率从78%提升至93%。3D打印技术将颠覆传统工艺,科勒已推出全球首款3D打印卫浴陶瓷,成本降低40%。
欧盟碳关税倒逼出口企业构建碳足迹体系,万华化学推出零甲醛MDI胶黏剂,碳排放较传统产品降低60%。循环经济模式兴起,如圣象地板的“以旧换新”计划,旧板材回收再利用率达85%。
头部卖场向“家生态”平台转型,例如居然之家联合盒马开设“家居+生鲜”混合店,引流效率提升3倍。安装售后成为新利润点,箭牌卫浴推出“十年质保+免费拆旧”服务,客户复购率提高25%。
东南亚成为产能转移热点,顾家家居在越南投建产业园,人工成本节省50%。同时,“新中式”设计反向输出海外,2024年佛山陶瓷出口中东高端市场增长37%,文化附加值为传统产品溢价20%。
家居建材行业正经历从“规模驱动”到“价值驱动”的深层变革。短期来看,房地产政策的松绑与存量房翻新需求(约400亿平方米)将提供基本盘支撑;中长期则需依靠技术创新(如6G赋能智能家居)和模式突破(如分布式产能网络)打开增长天花板。企业需在三个维度构建护城河:一是技术壁垒,通过材料科学突破(如石墨烯地暖)占据高端市场;二是生态整合能力,联合设计师、房产商、内容平台打造需求闭环;三是用户体验重构,例如通过脑机接口技术预判消费偏好。
未来十年,行业将呈现“强者恒强”的马太效应,具备技术储备、数据资产和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有望占据60%以上的市场份额,而中小厂商则需通过差异化定位(如区域性文化IP联名产品)寻找生存空间。在这场变革中,唯有将“人性化设计”与“数智化运营”深度融合,才能在新消费时代赢得持久竞争力。
想要了解更多家居建材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5-2030年中国家居建材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深度研究咨询报告》。
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